近日,查阅往期招标公告发现一篇令人感到“愕然”的采购公告——《2024年省防返贫监测预警平台服务项目中标(成交)结果公告》。看到公告的第一反应,优先确认网址是不是正确,在随后的学习中了解到“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系统”是一个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贫困人口进行实时监测,以预测并防止贫困人口返贫的系统。国务院原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2020年3月20日出台了《关于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指导意见》,该《意见》的颁布可以视为防返贫监测工作的起点。在中国政府采购网通过检索近一年时间关于“防返贫”中标公告共找到50条中标公告数据,其中较为出圈的则是山西乡村振兴局花费859万元采购防返贫监测项目。该项目造成公众大讨论,讨论的重点是项目的流程合法合规,但项目本身是否需要合情合理?
首先,对于监测返贫风险和识别可能重新陷入贫困的人群,是否必须投资近千万元用于信息系统的建设,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一个人是否会重新陷入贫困涉及多种因素,其中许多因素难以量化。仅依赖后台的一些简单指标,不仅缺乏直观感受,还可能导致判断失误。传统的家访、与民众交谈、核查收入等方法虽然看似“原始”,但它们却能触及真实情况、带有人情味,在了解民众疾苦的同时,也能缓解他们的情绪,这是冷冰冰的系统数据所无法比拟的。此外,当前许多关于民众的数据实际上已经掌握在各个部门手中,只要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官方回应强调,相关项目的执行过程都是“合法合规”的。从程序上看,所有步骤可能都符合现行规定,但这是否足够?在合法性的基础上,公众更关心的是项目是否“合情合理”。例如,河南鲁山县曾花费七百多万元修建了一座审美上备受争议的牛郎织女雕像,虽然项目同样符合程序,但后续调查揭示了项目管理上的问题。这类例子说明,仅仅强调程序的合法性是不够的。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现象似乎成为某些地方官员利用公共资金寻求个人利益的渠道。他们可能通过各种手段将国家资金“套取”出来,用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这不仅损害了国家和民众的利益,也严重破坏了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公正性。
再次,需要审视的是,防返贫监测预警平台服务项目的实际效果。如果投入巨额资金建设的系统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帮助大量贫困人口避免返贫,那么这笔投资可以说是值得的。然而,如果系统建成后,仅仅成为了一个摆设,或是实际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那么这样的投资就值得商榷。我们需要对项目进行长期的跟踪评估,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刀刃上,而不是仅仅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工程”。
此外,文兜行研认为公众对于“防返贫”项目的关注,也反映出我国社会治理的一个痛点: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不足。虽然招投标活动设立的初衷是招投标活动是为了建立一个公开、透明、促进公平竞争、优化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平台,但是招投标活动一般是事后监督,当公众行使监督权利时项目已经通过立项、论证、报批等流程,监督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如果项目决策过程中能够充分听取民众的意见,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项目的讨论和监督中来,那么项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将得到更好的保证。政府部门应当主动公开项目信息,接受社会监督,真正成为民心工程。总之,对于项目的关注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程序合法性的关注上,更应关注其合理性、效果和长远影响。
公众对于此类项目的质疑和讨论,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通过公众的监督和反馈,可以促使政府部门在项目规划和执行过程中更加审慎和高效。因此,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倾听民意,建立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决策机制,让公众参与到社会治理的每一个环节,共同推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最终,我们期待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公正、透明、高效的社会治理体系,让每一个公民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共同迈向一个没有贫困的未来。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